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02-18.顺昌北门交易达成

02-18.顺昌北门交易达成

李天俊连忙询问,原来是翰林学士朱震因儿子牵扯其中,放心不下,特意要二人前去回话。告知了引路的小吏,随之又转到一个院中,隐隐约约,听到堂中两人交谈,二人只好在堂下候着。

不一会,一名官员起身走了出去,二人连忙上前站着回话。朱震已年近古稀,不过耳聪目明。二人忙把事情汇报了一番,朱震只是听着,一言不发。说完后曹成正待辞行,李天俊却突然上前一步。

“小民唐突,刚才在堂下听闻有大人得了痢疾,可是正在寻药?”

“是啊,监察御史薛大人身有不适,难道你还懂得医药?”

“小人不懂,但小人曾得了一个方子,治疗痢疾非常有效。”

“所用何药?”

“只要青蒿。”

“只要青蒿?你可知多位名医已开过方子,与青蒿搭配着的好药也不知道用了多少,一直没什么效果啊。”朱震脸上露出一丝失望。

“我这方子独特,只要青蒿,而且制法也有不同。实不相瞒,前几天我也得了这病,正是这方子治好的”。

朱震闻言,让李天俊把方子和制法写了下来,李天俊也不隐瞒,刷刷几笔留下药方。朱震追问道“此方可有出处?”

“出自抱朴子的《肘后备急方?治寒热诸疟方》,只是今日知道的人越发少了。”

“可是东晋的小仙翁葛洪葛大师?”

“正是。小民生平爱读一些杂书,无意间曾获得了一卷残本,里面刚好记录了此方。”

朱震却不置可否。两人随即辞行而出,又忙着去与那王达辞了行,然后才回到店中。一夜无话,次日一大早,两人也不乘船,坐着雇来的车马,一路向顺昌府驶去。

赶回顺昌府已三月出头。禁令撤销,店铺早已开张,还好曹成事先有嘱托,店内一切事务如常。两人又赶去知府处送了家信,仍是王管家接待了他们,又给了一些赏钱。据说新任知府辖地出了贼军,一时脱不开身,朱家的儿子不得不在顺昌府多暂代些时日。又说朝中刚刚有消息送到,刘光世的军权已免,一切军备需再行夺定,而曹成要为金使赶制暖气,特下令免除顺昌府的铁匠徭役,府内铁匠暂听曹成号令。

李天俊和曹成回来,张黄两家早已等在店中,两家的态度比前时更加谦卑。曹成也不拿架子,要两家负责提炼生铁,用模具铸造暖气和管子,清理表面等费时的工作,然后送到曹成铺中,由曹成亲自带人处理螺纹等精加工任务。李天俊则带了店内两人到旧店,开了炉子继续熬制猛火油,制作油毡布。

不到十日,两套暖气就制成了,另多配了多套水管。恰在此时有船顺颖水而下,到了顺昌府的北门渡口。船上插着金国的旗帜,却是那金使真的差人把生铁、石炭送了来。顺昌朱知府倒也硬气,自己并不出面,却不知从哪找了两队士卒来,先帮着把制成的暖气押送到船上,又帮忙把物资运回曹成店中。李天俊明白,这一手可谓一举多得:宣示大宋在顺昌的主权,履行接待外使的职责、保护工匠防止被掳走、监视双方交易的物资。思及此处,李天俊不由地对这位知府多了几分好感。

李天俊与来人交接,除了两套成品,还配置了备用的水管、油毡布,提供了装备手册,并特意说道,为了表达诚意,愿意把所有的设计图纸、模具等无偿献给来使,只隐匿了曹成发明的制作螺纹的工具。来人似早有准备,一一验过图纸、模具后,又叫出几位工匠,详细询问制作、安装的各种事宜。待工匠们都点头后,才微微一笑“倒也识大体。”遂不多言,引船逆水北上,竟远远地走了。

事情了结,李天俊与曹成欲拜谢知府,被婉拒。新的任务也没有下来,正好是一段难得的清净时光。两人回到店中,曹成便急着要制那弹簧钢。

按照李天俊的规划,曹成和徒弟们花了一天时光制得了一个大罐,同时把铁锭、石炭、从健康府购置的假化石等都移到了旧店。一部分徒弟继续冶炼矿石,制作府城百姓所需的日常活计,另一部分则随李天俊和曹成在旧店筑起了两处正规的火炉。

一处上放大罐,将石炭磨成粉后压入罐中,又加入了些水,封住,底下用炉火煅烧,用于制作焦炭。后世的大规模钢铁冶炼中,焦炭是必不可少的还原剂和发热剂,简单地讲,就是可以提供足够稳定的热量融化铁矿石,同时又可以把铁中的碳吸附出来。降低了铁中的碳含量,也就意味着制成了钢,从而避免了费时费力的百锻成钢的过程。

另一处则架起一个坩埚,里面装满了假化石粉,也就是软锰矿石粉,并配上一定比例的木炭粉,然后煅烧,最后从残渣中翻捡灰白色、硬脆、有光泽的金属块――锰。其实添加铝粉制锰,效果会更好,只是古代制铝相当困难,价格比黄金还贵,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木炭粉代替了。

几次尝试后,李天俊和曹成把焦炭、锰块收集起来,又在一旁做了个土炉。按照李天俊所说的比例,一层层塞上铁矿石和焦炭、撒上锰粉,硅石粉,又加了些石灰粉,然后在土炉下方生火,点燃其中的焦炭,并调来鼓风机,几人轮流着,不间断地鼓风。如此煅烧几日,只见土炉预留的出口一股红红的铁水缓缓流出。

铁水,不,应该说是钢水刚冷却成锭,曹成就迫不及待得夹起一块,当当当地敲打了一阵,随后对着李天俊大笑“果然成了,这炼出的就是百炼钢,而且好像韧性更大。”

李天俊笑了笑,其实这些物资和相关生产技术都已具备,只是正常情况下还要经过几百年的尝试,人们才能掌握具体的工艺和细节。自己仗着先知的优势,生生把焦炭炼钢技术提前到南宋。而且运气爆棚,实验几次就制成了韧度强,弹性高的硅锰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