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4节(1 / 2)





  薛纨一顿,低头理了一理箭囊,微笑道:“谢陛下隆恩。”

  皇帝特意观察了薛纨一瞬——他平静的眼神里看不出丝毫怨怼,也没有任何要追究华浓夫人之死的意思,皇帝略微心安,隔了一会,轻笑道:“你放心吧,一旦朕有不测,朝臣们会拥立太子登基,国公怎么会让朕这个时候死呢?”

  薛纨的微笑敛去了,把箭囊收起来,他挽起弓,驱马跟上皇帝。

  皇帝用马鞭指着关隘的方向,说:“三关互为倚仗,开一道关口,另外两道也会不攻自破。九里关最容易攻破,你随我攻打九里关。等三军汇合后,再直取义阳。”

  “是。”薛纨迅速观察了一下周遭地形。谷深林密,但草尖没有踩踏的迹象,的确没有伏兵。前方箭楼的旌旗在岚气中若隐若现。过了关隘,就到义阳,等在义阳的,会是杨侑吗?

  队伍进发前,众兵将都在等候皇帝号令,奇异的平静中,薛纨突然出声打断了皇帝即将出口的高呼,“陛下。”

  潮水般的队伍蜿蜒涌入隘口,狭窄逼仄的山道将队伍越挤越细,数道尖利的号角声破云而出,打破了隘口的宁静。九里关的守将没有预料到会迎来敌军,仓促迎战,一时间箭矢齐发,鼓声、雷声、还有山石轰隆的滚动声尽数灌入耳中,皇帝勒马,不禁往后退了一步。尽管胸有成竹,但不间歇的血花和惨嚎在耳畔爆开,仍然让他有些胆寒。

  直到日色将暮,喊杀声才渐渐停歇了,零星残破的旗帜挂在箭楼的木栅上,余晖映照着人脸,带来些暖意,皇帝动了动手指,努力在马上舒展了一下僵硬的肢体,见薛纨越过正在集结的士兵到了马前,皇帝勉强一笑,说:“这么快?”遥望山谷,挥舞的尽是己方的旗帜,皇帝暗自吁口气,笑道:“这胜的是不是太容易了?”

  薛纨刚刚清点了死伤,告诉皇帝道:“折损了有四五千人马。”

  在最易攻的九里关折损了近半人马。皇帝表情严肃了,“果然是强攻啊,”他甩动马缰,缓缓前行,和薛纨说话缓解刚才的紧张:“幸好没有叫皇后离开中军帐,被她看到这个景象,要受惊了。”

  经过这一战,皇帝心情大为激荡,进入关口后,他跃马登上山石,遥望着前方血色残阳下的城池,对薛纨道:“我想去义阳城外看一看。”

  攻打平靖关和武胜关的其余两军还没有汇合,薛纨说:“陛下,等大军汇合吧,义阳城外多山,不知道哪里就有敌军结垒设栅,万一误闯敌营就糟了。”

  皇帝哈哈笑道:“离城还有十来里,怕什么?”已经一马当先,率侍卫出了山谷。

  这五千多精锐骑兵,乘着暮色,缓缓接近义阳城,关隘被攻破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,城外很平静,忽然一队人马自前方奔了回来,对皇帝道:“在贤首山下发现敌军设的木栅,营中约有两三千人。”不多会,前军又来奏称:“敌军不堪一击,营寨已破。”

  皇帝眼睛一亮,对薛纨道:“果然义阳守兵已经将营盘扎在了城外,正好趁夜色依次击破。”不顾薛纨阻拦,亲率大军追击义阳退兵,夜色之中,一名将士急忙回禀道:“前方山下遇到伏兵。”

  震天的喊杀声如波浪般涌到近前,皇帝猛然勒马,部将已经急令士兵后退,后方又有掩杀声传来,队伍中一片哗然,皇帝面色都变了,对薛纨道:“中了诱敌之计了。”

  薛纨“铿”一声拔出刀来,回顾来路,不断有惊慌的士兵回报称:“其余两军还陷落在平靖关和武胜关,前后都有伏兵,已经将阵型杀乱了。”

  “他们故意放我进关的!”皇帝恍然大悟,懊悔地叫道。

  “陛下,”薛纨低声道,“义阳不好攻打了。”

  前方城坚,左右多山,更怕有伏兵奇袭,耳畔听着人马嘶鸣,皇帝急出满手大汗,问薛纨:“往哪退?”

  “先退回九里关,等其余两军来增援。”

  “好。”这个关头,皇帝已经无暇思考,对薛纨言听计从了,一队残军,跌跌撞撞,奔往九里关口,一进山谷,忽然火光冲天,照得人面目分明,山间涌出的流矢,只往重重侍卫拱卫的皇帝身上飞来。

  一记利箭擦脸而过,皇帝不禁松开马缰,滚落道边,敌军蜂拥而至,因为忌惮他是桓尹,反而不敢动手擒拿,只将他围得密不透风。

  “檀长史。”众人欢呼着,齐刷刷的目光迎向檀道一。

  檀道一将弓丢给侍从,掣出刀来,走近慢慢站起身的桓尹。

  在看清对方面孔的那一瞬间,他仍旧以为他是桓尹——火把照亮的一双浓眉,一对利眼,是少有的凛冽。

  随即,檀道一反应过来了,“薛纨?”刀尖抵住了雪亮的铠甲,檀道一盯着对方那张狼狈的、沾了血迹的脸——他还对他笑了一下,檀道一确定了,“是你。”他的脸色彻底冷了。

  “把这个假桓尹绑起来。”考虑了一下,没有立即刺死薛纨,他把刀收了起来。

  相比檀道一的愠怒,沦为俘虏的薛纨反倒要轻松许多,只是被押着往前走时,忍不住踉踉跄跄——他在刀林箭雨之中受了几处皮肉伤。

  等入夜之后,前方传来战报,其余两军见桓尹中伏,不得不放弃攻打平靖关与武胜关,原路退回。这一夜,桓尹亲自率军攻占义阳的计划折戟沉沙,但他阵前未雨绸缪,和近侍薛纨互换铠甲,得以逃过一命,也算万幸了。

  第86章 、云梦蒹葭寒(五)

  桓尹在义阳一战失利, 当机立断,将兵马全部回撤。稍作整顿之后,以柔然、吐谷浑、戎狄三族联军攻打襄樊, 王玄鹤部在襄阳备战许久,仗着舟楫之利扼制桓尹的骑兵, 数日之后, 攻城不下,渐渐到了汛期,从汉水顺流而下直到淮东,河水暴涨,樊登的东路大军停战,桓尹不得已, 也只能听从周珣之的劝说, 将大军撤回南阳屯驻,等入秋再战。

  元竑接了战报, 欣喜万分,命王玄鹤、檀涓留守襄阳与岳阳, 檀道一押解俘虏回建康,好论功行赏, 再商议入秋之后的战事。

  乘船顺了暴涨的水势,像离弦的箭一般, 不过几天,就将荆雍的千峰竞秀远远抛在身后,过了江州,距离建康,不过三四天的行程了。

  巴山的夜雨,把舢板打得湿滑发亮, 正是两军针锋相对的时候,江岸哨口林立,不时有箭楼上飘摇的灯火自眼前飞快闪过。檀道一穿着雨披,在舱外看了会岗哨的情况,走回舱室,阿那瑰正抱着一领长袍在灯下打瞌睡。

  谢氏留她下来,是要照顾檀道一的起居,可她这个侍婢做得很敷衍,平日里不是发呆,就是打盹。檀道一没有勉强她,见长袍落在地上,便拾起来披在阿那瑰肩头,自己盘膝坐在案后,借着灯光展开奏报。

  元竑借着首战告捷,士气大振,将元脩以皇帝的名义追封,并要桓尹准使臣将元脩在邙山的陵墓迁回建康,桓尹接了国书,冷笑道:“当初元竑为了从我手下乞得一条性命,俯首称臣,才不过三年,就背信弃约,这种卑劣小人,我看老天也不会容他活过明年春天。”将国书付之一炬,不再理会元竑的挑衅,只命周珣之率部将大肆修筑战船,日夜练兵,发誓要在今秋投鞭长江。

  看来经历义阳一败,桓尹比原来要能沉得住气了。

  而两年未见的元竑,独自在朝中与文武官员周旋,大概也早不是天宝寺那个稚嫩的少年了。

  今秋这场即将来临的仗,大概要在这江里掀起惊涛骇浪了。

  檀道一提起笔来,写奏报给元竑。奏报中事无巨细,讲述了义阳一战的前因后果,他笔头顿了顿,说道:“添点灯油。”

  阿那瑰用手掩住红唇,轻轻打了个哈欠,她刚才就着外头的噼里啪啦的雨声一场酣睡,这会眼睛还是迷醉的。见灯油燃尽了,她摇着头,说:“半夜了,我要睡了。”

  檀道一让她等一等,“我还没写完。”

  阿那瑰没有理他,转头去望沿岸在雨幕中飘摇的灯火。哨口越来越密了,她说:“快到建康了。”

  檀道一手头一停,抬眼去看阿那瑰。她的脸上平静中带点微微惆怅,说不上有多少怀念,大概因为她在建康时总是寄人篱下,挖空心思地讨好别人,算不上理想中的生活。

  他看了一会,收回视线,有婢女进来添了油灯,将卷起的竹帘放了下来,阿那瑰的视线被阻隔,她心里发闷,将那婢女一指,对檀道一说:“我不会读书,也不会添香,你如果怕的话,叫她留在这里陪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