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分卷(99)(1 / 2)





  顾立春感激地道:谢谢白大姐,你这么一说,我心里安定多了。

  白大姐拍拍他的肩膀,道:你以后经历得多了就知道了,这点事都不叫事。就当作是对你的一个考验。

  顾立春在白大姐等人的鼓励下,恢复了精气神,他昂首挺胸走出后勤办公室,接下来要去党委办公室说明情况,汇报一下思想进度。

  朱书记正在看报纸,陈洁坐在窗边的办公桌上正低头写材料。

  顾立春冲两人点头致意,朱书记面色温和,指指椅子示意他坐。

  陈洁还过来给他倒了一杯凉白开。

  朱书记清清嗓子,慢条斯理地开口了:小顾啊,今天早上,我大致看了一下那些大字报的内容。全都是主观臆测,不实指责,你不用放在心上。

  顾立春道:书记你这话让我吃了定心丸。我刚才在路上一直在反思,我进农场以来,一直紧抓思想政治建设不放松,心里时刻绷着一根弦,怎么还是有人批判我?看来,我的觉悟还是不够高。我以后会继续努力学习。

  朱书记对顾立春的态度十分满意:小顾,如今是个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时代,批判个谁都很正常,现在可比前几年好多了。你思想觉悟再高,也会有人理解不了。我们党委以后要继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,你呢,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。

  顾立春虚心接受,双方很愉快地结束了这场谈话。

  最后一站是邓场的办公室。

  顾立春一进去,邓场抬起眼皮,瞥了他一眼。

  顾立春担忧道:邓场,我妈的工作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你?

  邓场淡声说道:你妈是靠实力提升上去的,我本来打算让她先当一个月的临时工,适应一下再开新窗口。现在也不用试了,直接在食堂增加新窗口。每个打饭窗口挂个打分表,让职工给他们打分,这是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,顺从民意。

  顾立春:邓场这一通操作,是把全食堂的员工都得罪了。

  邓场不是征求顾立春的意见,他是直接下了通知,明天就开始执行。

  顾立春对邓场的雷厉风行有了新的认识。

  邓场的这一则通知,在食堂的老员工中间炸了锅,大家议论纷纷。

  田三红和新来的两个员工也是一脸不知所措。新员工一个叫周玉,比田三红小两岁,是五场职工家属;另一个叫魏东,是看守东门的魏大爷的儿子,今年二十多岁,田三红和周玉叫他小魏。

  魏东和周玉一齐望向田三红:田姐,这事咋办?你给拿个主意。

  田三红也是一筹莫展:我也不知道咋办,让开咱就开吧,不就做饭吗?就跟在家做饭一样。

  魏东说道:田姐,这做饭不难,但是咱要胜出其他人就有些难。我看要不这样,我们下班一起去你家,让你家立春给我们出出主意。大家都说你家儿子主意最多。

  周玉也赞同魏东的提议。

  田三红迟疑一下,道:也行,下班你们一起来我家,咱好好合计合计。

  晚上下班后,三个人收拾好东西,便一起去了顾家。

  正好,吴胖、赵高、陈洁和田红军他们也都在,大家便坐在一起商量。

  吴胖一脸兴奋:田姨,这事你怕什么?你的手艺那么好,闭着眼睛做都比他们做的好吃。

  赵高也说:对,该害怕的是他们。一个个做得死难吃。

  田三红道:那你们给出出主意,明天我们要做什么菜好。

  顾立春问了一下食堂的情况,后厨提供的原料调料都是一样的。不过,这个季节的蔬菜还是挺多样的,什么辣椒、茄子、丝瓜、苦瓜、豆角、黄瓜、卷心菜、空心菜都有。

  顾立春道:你们要做几道既适合大锅菜又能做好吃的菜,我推荐一个猪油渣炒卷心菜,上次我们猪场做的,大家挺喜欢。

  田三红赶紧找来纸和笔,她也上过两年学,认的字不多,但也能写几笔。

  吴胖推荐一个干煸豆角,田三红做给他吃过,他是赞不绝口。

  陈洁喜欢番茄炒蛋和清炒丝瓜,赵高喜欢辣椒炒空心菜。

  田红军也贡献出一个让苦瓜不苦的小妙方。

  大家踊跃发言,献计献策,最后在外面玩的孩子们也涌进来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
  立冬道:妈,我想吃肉。

  陆明非道:姨,要不你们还烤肉。

  陆明亮扫了众孩子一眼,摇摇头,无奈地说道:果然是什么都不懂,那是食堂哎,哪有肉?

  赵明光也跟着摇头:到底是年纪太小。

  大家不说该接什么话好。

  小满斗志昂扬地道:妈,食堂没有肉没关系,咱家里有肉,咱自己带肉,为了打败他们,我献出自己那份肉。

  顾立春笑着问道:这样也可以?

  周玉和魏东想了想说道:食堂规定不准把里面的东西往外拿,可也没说不让把自己的东西往里拿啊。

  这规定都不用定,谁闲着没事拿自己家的东西补贴食堂?

  小满这么一提议,大家的思路就打开了。

  周玉说她可以从家里拿点猪油,魏东说他家有食堂后厨房没有的佐料调料,田三红这边能出的就更多了,什么豆豉辣椒酱都可以用上派场,吴胖也难得大方一回,主动提出从他们的自留地里拿出几筐蔬菜支援田三红。

  大家商量完毕,周玉和魏东也没回家,三个人一起进厨房,开始试做明天的菜。

  这下可好,吴胖赵高他们先过了嘴瘾。

  看着大家都吃得这么高兴,三人的信心倍增。

  一夜无话,次日清晨,吴胖难得的积极,天一亮就去地里摘了两大筐新鲜蔬菜送到食堂。

  赵高和孙厚玉去河边捉了几条鱼,立冬立夏去捞虾,小满带着杨珠珠他们在池塘边弄了些田螺。

  周玉和魏东也各自从家里拿来一大筐东西。

  食堂里的其他职工一看,这三人竟然要作弊。可是再一看食堂规定,也没说不允许从家里拿东西。几个师傅一合计,他们也得跟上,于是一个个忍着肉痛也从家里拿些猪油和腊肉,据说有些人还挨了骂,说去食堂工作捞不着油水就算了,竟然还得往里头倒贴,这是什么道理?

  激烈的竞争从早餐开始了,大家伙早就听说了食堂要搞新政,一大早就涌向食堂,连那些不爱吃食堂的人也来凑热闹。

  田三红他们新开的窗口在9号,最后一个。

  先来捧场的都是熟人,是猪场的职工和家属区的家属们。

  早餐有玉米饼子、素包子和粥,本来没什么惊喜的,因为食材单一,供厨师发挥的余地太小。

  可是,很快就有人发现了不同。比如说,同样是素包子,但9号窗的吃起来就是好吃,皮薄馅香,一口气能干掉三个。不像别的窗口的包子,皮又厚又硬,吃了半个包子才咬到馅,馅还不好吃;同样都是玉米饼,可是9号窗的厨子烙的饼子两面焦黄,又酥又脆,连粗粮都吃出了香味,还有小米粥熬得稀稠适中,散出发一股小米的清香。

  人民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,但是嘴巴一定是敏锐的。

  一传十,十传百,口口相传。很快,9号窗口前面就人满为患,排起了长队。

  其他窗口的师傅气得牙疼,他们就不信了,连个素包子和玉米饼也能做出花来。

  不管他们信不信,反正人民群众是信了,9号窗口的早餐最先卖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