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分卷(66)(1 / 2)





  顾立春肃然起敬,上前握住张科长的手:张科长,我虽然是新来的,可是早就听闻过你的名字,你是咱们五场的一面旗帜呀。

  白大姐笑道:张科,你别看小顾年纪小,人家本事可不小,他不但是养猪能手,还会种苜蓿,还会写文章,写的文章上过省报京报。

  张科笑呵呵地道:早听说了。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呀。

  顾立春谦虚道:我们这些年轻后辈没经过艰苦的锤炼和考验,且得跟着你们这些前辈学着呢。张科若是有时间,能跟我讲一讲你的那些事迹吗?要是你不嫌我文笔糙,想得浅,我倒想写一写你的先进事迹。

  张科长愣了一下,看向白大姐,道:我这算什么?不用写了吧。

  顾立春一脸认真:张科长,你的事迹不仅代表你个人,还代表咱们五场,也代表红河农场。再过一个多月就是麦收大会战,我们正需要你们这些肯奉献肯牺牲,境界高觉悟高的先进人物做为我们的榜样,榜样就是力量。

  白大姐也赞同:小顾说得对,榜样就是力量。老张,我替你做个主,就这么定了。你抽个时间好好跟小顾聊聊,小顾,你要多搜集资料,尽量往深处挖,咱们五场要树立一个典型出来,好让五场的职工提高觉悟,加强责任心,为麦收贡献力量。

  顾立春点头:白大姐,我服从命令。

  白大姐爽朗地笑了起来。

  顾立春奉命去采访张科长,近距离地了解张科长的先进事迹,两人是相谈甚欢,惺惺相惜,张科几乎要把他引为知已。

  顾立春采访完回到猪场连写了三篇稿子,一篇交给陈洁,一篇交给总场宣传处,还有一篇投给了本市的报纸。当然,要投稿的那篇,他按照先前说的拿给朱书记审查,朱书记对他的态度有所回转,审读完毕,还给他改了一句话。

  送到场办广播室的那篇稿子被陈洁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,据说,张科那天激动得脸色通红,走起路来虎虎生风,浑身充满力量,根本不个大病初愈的样子。

  采访完张科长,鱼苗到了,顾立春又带领农牧科的人,去挖淤泥,放鱼苗,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,他再次动用了他的金手指,空间农场。

  他把鱼苗先用空间池塘里的水养着,然后指挥大家划着几条旧船挖淤泥。

  一片沼泽一片沼泽的挖,挖出来的淤泥就先堆在岸边,留着种树种菜用。

  起初大家伙只是想挖淤泥,没想到挖着挖着,发现淤泥里的鱼真不少,鲤鱼草鱼也有,最多的是黄鳝和泥鳅,在船舱里黑乎乎的淤泥里胡乱蹦跶,溅得大伙满脸都是泥点。

  没有人嫌脏,全都兴奋地大喊大叫:妈呀,今天有口福了。

  于是,大家开始分工,有人挖泥,有人捞鱼。

  一盆盆的泥鳅和黄鳝端上岸,被火速运送到猪场伙房。

  顾立春想了想,说道:端三盆鱼送到食堂去。剩下地发给参加义务劳动的人。众人没有异议。

  一上午的时间,他们只挖了一小片沼泽地和浅塘。顾立春也不急,反正这块也不是今年的主业,只是顺便的事,能做多少算多少。

  中午,五场的食堂意外加了两道菜,豆腐炖泥鳅、大蒜烧鳝鱼,两道荤菜只收素菜的菜票,食堂的小黑板上还特意加了一句话:鳝鱼泥鳅由五场农牧科顾立春所送。

  大家是一阵疯抢,抢到的人一边吃着鱼一边议论:这个小顾从哪儿弄那么多泥鳅和鳝鱼?

  有消息灵通地说道:这事我知道,农牧科的人不正在清理沼泽地那边的淤泥吗?听说要养鱼养鸭,肯定是从那儿弄到鱼的。

  听的人震惊了:清理淤泥还能捞鱼?

  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

  于是,当天午饭后,沼泽地那边哗啦啦来了一大群义务劳动的。还有人自带工具,铁锹、水桶、盆子都拎上来了。

  顾立春望着大家伙,脸上露出感激地笑容:谢谢大家利用休息时间来义务帮忙,你们真是觉悟高的好同志,来来,我给你们分配一下任务。

  两个小时后,众人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,他们不但带走了泥鳅和鳝鱼,还带了一身泥。每个人是又累又高兴。

  从这天起,来义务帮忙的人络绎不绝,不但有五场的,还有别的分场的。这极大地加快了清淤的进度。三天后,顾立春他们已经清理了一大片泥塘,第一批鱼苗成功投放。

  接着第二批鱼苗也送来了,第三次送来的是鸭苗,毛茸茸、黄澄澄的小鸭子,看得大家的心都软了。他们用草席围成一个大圆圈,把小鸭子们放在里面,用麦麸玉米面拌上切碎的蒲公英和青草喂它们。等它们略大些,就可以放养了。

  顾立春在做这些的时候,还听到了从四场那边传来的消息,有关江穆的。原来四场种完苜蓿后就开始到处找销路,江穆利用人脉找到京郊奶牛场那边,那边的人答应下来考察,四场的人是严阵以待。

  这个消息一传出来,就不断地有人跑来告诉顾立春他们。

  还有很多人在等着看五场的笑话,农牧科的人也有些忧心忡忡。

  顾立春对此是一脸淡然:反正咱们的苜蓿不愁销路,你们有什么可愁的。

  小康就道:顾哥,我就是为你打抱不平,明明是你先提出种苜蓿的,你种出来之前,他们笑话咱们,打击咱们。种好了,就有人来占便宜,四场的最不要脸,现在把咱们的法子学了去,又请什么京城奶牛场的人,还得意洋洋地炫耀,忒不要脸了。

  顾立春笑着安慰小康:你等着瞧吧,京郊奶牛场的人未必会买他们的苜蓿。

  人脉是很重要,可是东西本身的质量更重要。

  他问过孟念群,四场的苜蓿长得很一般,质量连中等标准都达不到。

  果真如顾立春所料,京郊奶牛场的人转了一圈下来,直皱眉头,他们很不满意四场的苜蓿,质量不行,长得蔫蔫的。

  他们听说五分场也有苜蓿,而且已经收割过一茬,省城奶牛场的人买了一回,他们就动了心思,打算过去看一看。

  当刘科长和江穆一听到他们的打算时,脸都黑了。

  他们费劲巴拉地把人弄来,结果人家要去五场,这不是打他们的脸吗?而且,五场的苜蓿种得怎么样,他们心里很清楚,要是这帮人去了一对比,会更瞧不上他们四场的苜蓿。

  坚决不让他们去,两人尽管有心阻挠,但又不能明说,只能暗戳戳地找一堆借口。

  一说太远不方便过去,二说五场的人不欢迎外人去,反正只要能用上的理由都扯出来了。

  他们越是这样,京郊考察团就越想去。他们没有通过四场的人,而是决定自己去五场考察。场区招待所建在红河农场最中心的镇上,交通四通八达,每天都有拖拉机和大卡车开往各个分场,拦车是很容易的,特别是四个人又穿着京郊奶牛场的工作制服,大家对他们更是优待。

  当考察团看到五场那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紫花苜蓿时,不由得激动了起来。这样的苜蓿才是他们想找的,四场跟这里的一比,那就是杂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