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4节(1 / 2)





  每月两吊!

  两千文铜钱!

  一个蒸饼一文钱,一升粟米十文钱,一坛黄酱二十文,一匹上好的素绢也不过七八百文!

  莲生早已过惯了一百文铜钱打发一个月的日子,平日给人做工,浣衣、缝补、打杂、放牧,同时做好几份活计也赚不出半吊钱。如今将这沉甸甸的一千大文抱在怀里,感受着烈日照耀下,那份金属的冰冷与火热,心中的激荡,翻腾,险些要化作狂歌热舞,就在这光天化日下抒发出来……

  “……我看好这套银针,已经一年多啦,现下总算攒够了数……”席棚中的莲生,兴奋犹未消褪,喜气洋洋地挥着双手,四周的破败与黯淡,因她的欢声笑语,处处都散发着热烈的光芒:“瞧你只有几支毫针和长针,还都是铁的,每天磨磨磨,不然就锈了,这套针是精钢镀银,再也不会锈啦!……”

  辛不离仰头望着她,看着她的欢喜,她的热烈,他那澄明的黑眸,渐渐变得迷离、模糊,似笼罩了一层湿雾,唇角微微牵动,却良久没有出声。

  “怎么了,你,你为何不高兴……买错了吗?”莲生眨眨眼睛,紧张地敛起笑容:“刘记的手艺,不会有错啊,他说这九种针具可供一切针灸所用,一个医师只要有了这套针具……”

  “没错,没错。”辛不离仓促地低下头,凝视着手中针囊,微微吸了一下鼻子。“你这点钱,也不是容易赚的,怎能这样花掉?这两个月来你为了进那香堂,劳心费力,人都瘦了,也不给自己买些好东西补补身子……”

  “哎,没错就好。”莲生莹白的小脸上,重又溢满笑意,放心地拍了拍手:“这,才是最好的东西呀!”

  ——————

  莲生的心里,早有一个梦想。

  要凭自己的本事,让亲爱的人们都过上好日子。

  自幼无父无母,又早早失去了张婆婆,莲生的身边已经没有至亲,她深深爱惜、牵挂和感念的,就是苦水井的乡亲们,是辛陈氏一家,是曾经收留过她的王大娘,秦二婶,常分她一口粥饭的霍家姊姊,纪家公公……尤其这不离哥哥,现今就是她最亲爱的人,是他让她知道,这世上什么叫温暖,什么叫爱惜,什么叫守护,什么叫相依为命,患难与共……

  身旁有这样一个人,有这样的宠爱,才能让莲生在十几年的苦水井生涯里,在无边无际的凄风苦雨里,仍保有一颗明朗的心。

  若有可能,她也愿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他,将自己燃烧成一团火,守护他,温暖他,帮他度过所有的凄寒。但梦想只是梦想,莲生并不知道这愿望如何才能成真。世道太难了,能给苦水井的孩子走的路,太少了,做官要论门庭,从军要凭武功,经商要有本钱,务农要有土地……她和他,有什么?一贫如洗,仿若那枯竭的井底,只剩一层烂泥。

  身边多少乡亲,一生就这样过去,在垃圾中,席棚下,终生苦求一口最基本的饭食,最后静悄悄地倒在尘埃,到死都挣不出一块能埋尸骨的坟地……

  然而命运早早地将她送上绝路,反而激发了她拼死抗争的决心。为了保住自己的精魂不散,五识不失,她倾尽所有,奋力一搏,终于让这茫茫前路,略现一丝光明。

  就算最终寻不到续命的香方,就算寿命只余一年半载,又怎样?或许她可以用点时间,为不离哥哥换取一份生计,纵使自己将来魂飞魄散,也多少回报一点他爱护她的恩情。

  席棚四面漏风,烈日自天棚射下,一道明亮的光芒正罩在辛不离头顶,他却全然不顾阳光烤炙,任由那汗水在面颊流淌,晶亮的黑眸只痴痴盯住那几支银针:“真好,真亮,真直!铁针哪里能比?那次在回春坊,孙老先生教了我手法,可是我自己没有针,只能用削尖芦苇杆来练习。这回一定要好好练习精熟,再去回春坊找他求教!真是太好了,太好了……”

  太好了。

  能有这样的一刻,花费多少辛苦,抛却多少血汗,都是不枉。就算求不到什么香方,寻不到什么前路,能有现在这一刻,一切都已经值得。

  “辛神医,你先给我针一下试试?”莲生笑嘻嘻地凑上前,扭过半边脸给辛不离看:“看,嘴巴都起了痘痘呢。说真的,最近还真是邪火攻心,只吸食花香都补救不来。”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  关于币制:历朝历代的币制和物价都不同,为了阅读方便,本文中取了个整数,大约是一两金等于十两银,一两银等于一千文,也就是一吊钱。一文钱换算为现在的一元钱。

  以前常在武侠小说中见到用银子交易,其实直到宋朝,银子仍是官方专用,纳税、上贡或是赏赐之类,并没有进入民间流通。老百姓买东西大多还是用铜钱,就算是买房买地之类的大宗交易,貌似也没别的选择,就是推着一车铜钱去付款,或者用绢帛也可以交易,比较轻便。所以钞票和银票的发明真是造福人类啊。

  民间用银子交易貌似是明朝才开始普及的,武侠小说和传统戏曲受明清传奇的影响很重,所以里面无论什么朝代的人,生活方式都是明清风。

  我还特地买了本《敦煌古代钱币研究》,看看敦煌古代人用什么铜钱,事实是敦煌币制极乱,四海八荒的铜钱都通用,不但中原的能用,北方少数民族的也能用,西域各国的也能用,波斯银币一样能用,敦煌本地政权也在发行不同种类的铜钱,出土的钱币五花八门一本书都写不过来。不愧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之都啊。

  关于这个“九针”,只是古代的用法,现代针灸已经不用这些了,貌似大多只用毫针。我个人不怎么信中医,但是真的挺信针灸。当年牙疼得要死,被大夫在腮帮子上插了几支毫针,立即就不疼了,真是有它的奇妙之处。

  ☆、第16章 来途去路

  辛不离的视线自银针转开,望向莲生的脸。圆润光洁的小面孔,肌肤紧实,细嫩,晶莹如玉,虽然罩着一层极细的茸毛,仍反射着明显的光点。颈中透出的清香,在这样近的距离下,尤其势不可挡,一缕缕钻入鼻端。

  辛不离微微向后侧了侧身。“哪里有痘痘,没有。”

  “有啊,有,看。”莲生赶忙凑得近些,就在辛不离眼前咫尺,伸出一只手指,用力点动自己腮边:“在这里,看不到么?我都摸到了啊。”

  光洁的面颊被指头戳出一个个小坑,瞬间弹回,如一只煮熟的蛋清,雪白,光滑,细嫩,爽脆……

  辛不离陡然起身,整张面孔飞快地燃红,仿佛凑上来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枝火把,一炉炭。“何必……何必要针灸?针灸对你,效用有限,远不如吸食花香,疗治百病。”

  “试试你的针啊!以你的手段,定然好得更快!”

  辛不离用力抹去满脸的汗水,也似乎要一并抹去那片火辣辣的红热。手忙脚乱地离开坐席,退到草棚一角,燃起灯火,捡出水盆、布巾,为那套新针擦洗、炙烤:“治痘痘……需要针刺几个穴位调理。你躺下,我……我试试看。”

  莲生熟络地躺倒在辛不离的破席上,小手枕在脑后,愉悦地荡起双脚:“以后也不用买香了,在香堂做工,每日都嗅着各种好香。早知道有这般好处,应当早些年就用些苦功,考去他家啊。人哪,不到逼急的时候,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。”

  “是你本事大。”辛不离一边烤着银针,一边真心实意地点头:“你编的那歌谣,就算我读过书,也是甘拜下风。”

  “也是你帮我修改,还帮我背下来。”莲生嘻嘻笑着,伸手指指辛不离绘在板壁上的那幅经络穴位图:“编成歌谣,真是好记多啦,你记穴位也不妨这么记,嗯……阿是安眠与八关,百会伴星与臂间。地机地神地五会,承光承扶与承山。关元俞,腹通谷,尺泽冲阳与风府。中肩井,下地仓,天池鬼堂上迎香……”

  连日连夜的苦读没有白费,她现在识得很多字了。

  “你……”辛不离的惊异,难以自抑:“你真是不同一般!这份玲珑心思,无论如何不像苦水井的孩子!”

  莲生仰头凝视着棚外的阳光,唇角依然翘着,却不自禁地微敛了笑容。

  不是苦水井的孩子,是哪里的孩子?

  自己的身世之谜,仍不知飘荡在这世界哪一个角落。老者说,一人只能问一事。此番问了修身续命的法子,以后便没机会问他身世了。还有第二人能帮她解说么?还是一辈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活下去,再也不问此生为人的来历?

  不问,也罢!比来路更重要的,始终还是去路。

  恍然回到那春花盛开的鸣沙山顶,遥望三危山的佛光,喜滋滋地喊出自己的心愿:吃最香的花,饮最醇的酒,打最猛的架,赚最多的钱,做最强大的英雄,过最豪气的人生……爱……最好看的郎君!……

  这志向是傻了点……理应先定一个小目标,比如,制出自己的香品……

  也曾在自己的草庐中试过多次,精心地研磨了几味香材,细细调和,嗅起来味道相当不错,然而要把它制成香饼,这其中需要一个媒介。试过了粟米面、小麦粉、糯米粉……都不成,米面揉合的饼饼,烧燃起来有呛人的烟气,显然不能用来熏香。置于陶坛中窖藏,也极易腐坏,没过三天,已是厚厚一层绿毛,别说熏香,本身都已经臭得令人掩鼻。